李成琳/重慶渝中區
  一個炎夏的夜晚,天風琴人張孟虛(1894~1992)的遺物展現於眼前:琴譜若干,短文數則,書一本,照片一枚!是眾多遺物的一小部分,是從準備變賣廢品的棄物里撿回來的!
  翻看那些用毛筆謄寫的精細若印刷品的琴譜,面對題有“槐庵面容”的小照,突然就有想落淚的感覺。厚厚薄薄的古琴譜、琵琶譜,不管是豎列的古舊的減字譜,還是橫列的現代簡譜,均一絲不苟,呈現著安靜而細緻的面貌,一如小照里的他,蓄著花白的山羊胡,往後梳理的花白頭髮一絲不亂,目光清越,面容沉靜。
  琴譜間遺有一本古舊小書:《七言絕句作法舉隅》,乃民國25年即1936年上海世界書局所出。書中除了蓋有“張孟虛”印章之外,還有若干硃筆圈點之處,隨手翻閱,觸目竟是:“浮生已是一孤舟,更被孤舟載出游……”書里還夾有多枚不同顏色的紙條,想是些書簽的替物。有一枚是棉線襪的商標,紅白黑三色交錯,源自國營上海織襪五廠,仿佛在述說與詩意世界糾纏不休的現實境況……
  面對這些逃過時間之劫的遺物,讀他用文言敘寫的深情文字,遙想他在妻子42歲故去後獨自拉扯三個子女的艱辛,是琴譜里的世界在支撐著他走過蕭然凄楚的歲月?是琴譜里的世界讓他在戚然心傷、泫然以悲的同時,也有欣然以喜的時刻?
  走在放牛巷乾凈狹窄的石板路上,樹木蔥蘢,然槐庵已無跡可尋。念及二十多年前,有位名叫段雲璞的後生,就在槐庵所在的放牛巷小學里,聽年高九五的張孟虛聊重慶古琴的前塵後事,並用心行文《重慶古琴雜談》、《蜀中古琴》、《重慶古琴》諸章,文章內容雖大同小異,卻彌足珍貴。
  每逢花晨月夕,張孟虛又情盛意濃之時,他家槐庵,便有如王華德、易伯生、楊清如等在渝或旅渝的古琴藝術家集聚一堂,共同暢抒琴懷,切磋琴藝,彼此將自創、自奏的得意之作,供諸同好。……槐庵成了薈萃古琴家的重要場所,張孟虛也因此廣交了琴友,相互間又促進和提高了琴藝。通過段雲璞所記錄的槐庵琴會,我們還看到上世紀50年代的重慶琴事:琴界大家查阜西先生和吳景略先生先後來渝,切磋琴藝,欣賞琴器,交流琴誼,留下諸多佳話。
  數十年後,我們在一份博物館的接收清單里,看到“楊少武(五),古七弦琴25個,內十三個有琴套……”其中多張琴內留有“天風琴社”的印記……
  在三峽博物館的館藏古琴里,有一張“張敬修制琴”曾為張孟虛所有。此琴是否在楊少五25琴之列,究竟為何進入博物館?不得而知。
  在《巴蜀琴藝考略》一書里看到張孟虛老年的照片,是他65歲時自稱的“垂暮年老”的真實呈現。在段雲璞的筆下,暮年的張孟虛已“不能彈琴了,只在意念中撫琴而已”,但每每“提及古琴藝術,仍然津津樂道:琴趣、琴韻、琴理、琴德……儘管言不從心、動(比劃)不達意,但他對古琴藝術的深厚感情,卻是真切的。”此外,他對重慶當時斫琴、彈琴後繼無人的現狀至為惋惜,常常不由自主地念叨:“可惜!真可惜!”
  張孟虛1992年98歲高壽離世,這些琴譜和書本遺留人間二十餘年,仍整潔鮮活如初。譜本大多用明亮又內斂的赭紅和寶藍的色調作封皮,呈現出一種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優雅。  (原標題:天風琴人張孟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hsxvvwavbf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